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谈“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时间:2015/12/30 14:07:00  来源:   作者:   点击:
    
    主题: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时间:2015123010

  地点:人民网

  嘉宾: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柯炳生

  [主持人]:各位网友,2015115,国务院公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高校改革、创建一流深受各界关注。作为农业特色突出的高校,新的一年,如何深化改革,如何贯彻落实《方案》精神,推动“双一流”建设,带着这些问题,123010,我们将邀请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先生与大家进行交流,敬请关注。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今天访谈开始。欢迎柯校长,也欢迎各位网友参与访谈。

  [主持人]:国务院日前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您认为什么样的大学和学科称得上世界一流,中国农大离“世界一流”还有多大距离?

  [柯炳生]:世界一流大学是个相对概念,没有绝对的量化标准。我认为,就是那些最优秀的学生都愿意去报考的大学,那些最杰出的教授都愿意去任教的大学。考虑到语言和文化因素,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国际一流大学的学生愿意来做交换生的大学,国际一流大学的老师愿意来进行合作研究的大学。国际一流大学的师生愿意来,就意味着你的教育水平和研究水平接近、达到或者超过了他们的大学。还有一个标志,就是任何一个有影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都不好意思不把你排到前列或一流大学的方队中。

[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学科特色突出的大学,以农业科学、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主。我们的目标就是在这些学科领域中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乃至发挥出引领性作用。这样,世界一流大学中的这些学科领域中的学生老师,都愿意与我们进行交流和合作。近年来,我校同其他985大学一样,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已经取得了十几年前难以想象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如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在ESI排名中进入世界的前千分之一,位居两岸四地中国高校之首。我们也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际影响力。不过,就总体实力而言,距离世界一流大学,仍然有不少差距。

[柯炳生]:我想补充一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办大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流人才,研创一流成果,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我认为国务院推出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根本目的,也就在于此。当你真正能够培养出大批的一流人才和研发出大量的一流成果时,叫不叫一流大学,也不过就是个标签罢了。

[主持人]:您曾多次提到中国的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您如何看待“2020年我国将建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这一目标的可行性与艰巨性?

  [柯炳生]:如前述,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绝对标准。近十几年来,我国一批重点高校的发展极为迅速,国际影响力提升很快,未来5年仍将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如果按照我上边说的判断标准,说北大、清华等若干高校是世界一流大学,也不为过;5年之后,更是如此。随着我国国家在世界上的崛起,大学的崛起也是必然的。国家实力的提升与大学实力的增强,是相互密切关联的。如果没有一批一流的大学提供的人才和技术,我国近些年来的崛起,是难以想象的。

  [柯炳生]:站在国家的角度,双一流建设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并且按此进行战略部署和政策推动。而站在一个大学的角度,所需要的只是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科学研究的规律,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而不必刻意在乎某个确定的年份,或者某一套指标体系。更不能按照某个国外大学做参照,或者某个大学排行榜做标准,去补指标,去争某一个名次。

  [柯炳生]:“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到的2020年,不是一个终点线,而更像一个新的起点线:我们的若干大学,通过了资格赛,进入或者接近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方队,与老牌的世界一流大学一起向前奔跑。经过了过去的长期努力和快速发展,再经过未来几年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奋斗,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获得与世界一流大学在一个跑道上奔跑的资格,乃至超越到这一方队的前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艰巨性,体现在需要超越式发展:你发展,别人也要发展;你要赶上去,就需要有更快的速度和步伐。

  [主持人]:您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早有思考,2011年就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一流大学关键要有“三大”》,“大师”、“大策”、“大件”这些后来也被不少专家学者提及。几年过去,您觉得一流大学的关键变了吗?您的“三大”理论有没有新发展?

  [柯炳生]:我写的是大楼,是值班编辑误改为大件的。大师和大楼,是清华老校长的说法;很多人也误读了,把大师和大楼对立起来说。大师永远是办大学的根本,没有一批拔尖领军人才,一流大学就无从谈起。而大楼就是办学的各种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否则大师就难以施展才能,这道理很明显。至于大策,是我归纳总结的,就是好的政策和管理制度。不少人常说大学要大气、要有大爱等,这当然正确,只是大气、大爱,是笼统的,抽象的,要有具体的载体来体现才行。这个载体,就是大策,就是良策或良政。大气和大爱,仅仅在嘴上说说,不落实到政策和管理制度上,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的很多问题,就是理念很好,非常先进,但实践脱离理念,偏离理念。大楼和大策,都是为大师服务的:大楼是让大师有工作的好条件,大策是让大师有工作的好心情。观世界一流大学,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还会如此。

  [主持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农大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将推进哪些改革?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农大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将推进哪些改革?

  [柯炳生]:我国高校的改革,从我当学生、当老师一直到当校长,一直都是进行时。中国农大也是一样,一直处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要发展必须要改革,包括改掉旧机制,也包括创新和完善新机制。改革的复杂性在于,改革的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促进发展才是。改革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是要有扎扎实实的成效。我校近年来先后系统地开展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人事制度、科研创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有一些很重要的进展。例如,本科生的自由转专业政策、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和学制调整、博士生招生的申请考核制、宽松的科研考核制度、人事招聘两级免试制度等,均是领全国高校之先或独具特点的改革之举,并且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柯炳生]:在新的一年里,主要是对已经出台的政策的不断总结完善,在有些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化。例如,在本科生教学方面,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等,又如,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建立并完善教师岗位责任制,以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每一个老师的积极性,使得每一个老师都能够人尽其才,人尽其力。

  [柯炳生]:改革永远是进行时,改革没有终点。改革,就是不断完善三大之中的大策。

  [主持人]:您觉得农业大学要创造世界一流,与其他类型的学校会有哪些不同?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希望国家能提供哪些支持?

  [柯炳生]: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需要把握两点:办大学的基本规律和国情校情。在基本办学规律和国情方面,农业大学与其他大学没有本质区别。例如,前面说到的三大,是适用于所有大学的。

  [柯炳生]:农业大学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主要不同,是办学规模和学科结构的不同。中国农大的规模相对较小,学科特色鲜明。这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有利之处是能够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若干个学科,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办学效益高。我校曾经在教育部部属院校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估中,遥居首位,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不利之处也有不少,在内部上看,学科的交叉融合空间不足,从外部看,规模小也直接影响到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因为总量指标吃亏。

  [柯炳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农业大学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利条件,是社会上对农业、对农业专业的误解。这对招生有直接影响,尽管近些年来,我校的新生录取分数一直在大幅度提升,但是目前仍然与我校的实际学术地位不相称。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城市考生,尤其是大城市考生,报考农业大学的积极性越高;而农村的高分数考生,报考我校的积极性反而不如城市学生。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对农业大学和农业专业的实际情况,城市家庭比农村家庭了解得更多更准确一些。

  [柯炳生]: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也影响到了我们的教师招聘工作。这些年,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急剧增加,但是,其中学习农业的比例却非常低,尤其是自费留学生中,学农业的更少。这就使得我们在海外人才招聘时,不像其他专业那样应者云集。

  [柯炳生]: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做很多工作。而国家增加投入,是重要保障条件。我很高兴地看到,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加突出绩效导向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对此,我非常赞同。双一流建设,就应该体现绩效导向和扶优扶强扶特原则。我们有信心,按照这些原则,中国农业大学获得的国家经费支持,将会有更加显著的增加。当然,如果国家教育部门能够落实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对农业大学给予额外特殊的支持,那就更好了。

  [主持人]:近年来,“中国豪校友”层出不穷,校友给母校的捐赠呈现金额越来越大的趋势,农大在校友捐赠这一块做得怎么样?农大的科研公益的占比多,资金够用吗?

  [柯炳生]:办学经费,无疑是直接制约大学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国外一流大学的发展,校友和社会捐赠,是非常重要的经费来源。越是有名的大学,越是如此。

  [柯炳生]:大额的校友捐赠,主要是来自民营企业家。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友捐赠相对较弱,一方面是因为我校的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的相对较晚,另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企业同房地产业或者电商企业比较,不容易快速增长,财富积累速度相对慢一些。不过,以今年的110周年校庆为契机,我校的校友捐赠工作有了一个重要突破。其中最大的一笔校友捐赠达到了2亿多元。我相信,随着校友中企业家的增加和农业企业规模的增大,我校的校友捐款会不断出现新的记录。从长远看,这也是学校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检验:大额度的校友捐赠,是校友的创业创新能力和感恩回馈母校精神这两个方面的很好体现。而这两个方面,都与学校的教育直接相关。

  [柯炳生]:我校近年来的科研经费一直在10亿元左右,其中90%以上是纵向课题经费。这与农业科研的高公益性有关。科研成果的使用对象是亿万规模狭小的农民,很难收取知识产权费。我校教授的人均科研经费数额,是处于全国高校前列的。我想,对于创建双一流的大学来说,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可能还不是科研经费的数额,而是使用问题,是现在经费使用方面的一些规定,不能适应科研工作的特点,从而造成很多不便和浪费。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我非常拥护,并且希望尽快落实到具体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上。国家应该增大公益性的农业科研经费数额,同时,更要有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

  [主持人]:据悉,农大的科研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好象没有年度性的科研考核,您觉得宽松的科研环境对于一流大学建设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柯炳生]:严格地说,我校有年度性的科研考核,但是没有硬性僵化的科研指标要求。也就是说,在科研项目、经费、发表论文等方面,我校没有任何硬性的年度指标约束。每年的考核还是有的,不过是写实性的述职,实际上也是一种学院或者系所内部的总结交流。实行这样的宽松的科研考核制度,主要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好的科研成果不是外部压力逼出来的,而是来自老师们发自内心的对科学的热爱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根据学科特点或者项目特点的不同,自主决定工作和成果产出的节奏,既是对科学家的尊重,也是对科学规律的尊重;越是重大课题和重大成果,越需要靠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需要用宽松的政策环境保障老师们潜心研究。

  [柯炳生]:这样的宽松的科研考核制度,我校已经实行了8年。从实践效果看,很好地印证了以上理念。从个案上看,我们有过海外引进的人才,三年合同期内,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但是后来的几年中,接连发表了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论文。从总体上看,近5年来,我校的论文总量增加了35%左右,而其中的高水平论文增加了2倍还多。根据国内一个有广泛影响的大学排行榜,我校教师水平和教师绩效进入全国高校前10位;而根据另一个重要的大学排行榜,我校近5年的高水平论文总量也是进入全国高校前10位,教师人均位居第5位。我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数量,近年来也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10位之内,有的年份进入前5位。这些情况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我校实行的宽松的考核制度,很好地实现了我们的初衷,老师们很满意,科研业绩也很好。

[主持人]:近几年,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但也存在很多争议。比如转基因食品,被不少人认为不安全,我们知道您是支持转基因食品推广的。如何看待这种争论?

  [柯炳生]: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中,生物技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增加产量、改善质量、减少投入、提高效益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对于转基因这样的新技术,普通老百姓有各种各样的疑虑,是很正常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对转基因技术有争议、有疑虑,这是正常的。对这个问题,我强调两点:一是确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创新。也就是说,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

[柯炳生]:近年来,转基因的科普工作有不少进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转基因问题有了理性认识。继续加强科普工作很重要。不过,我认为,比科普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在科研方面。我们在转基因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我校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离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我国现在的市场上,与转基因有关系的食品也就是木瓜以及一些大豆油和菜籽油。对于农业院校包括我校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努力进行自主创新,要在生物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取得安全的有优良特性的转基因新品种,并在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检验审批之后,用到生产中去。

  [主持人]:12月23,中国农业大学举行学生提案办理会暨书记校长接待日活动,学校为何这么重视“学生提案”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作用?

[柯炳生]:育人,是大学的核心职能。一流的大学,一定是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为首要标志的。育人与种庄稼有些相像:庄稼有自己的属性,可以发芽、扎根和生长,但是,离不开外界的土壤、水分和阳光。学校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育人,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而其中的最重要基础和目标,是调动和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特质和潜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生不是被动的对象,而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

  [柯炳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让学生学其所长,学其所爱。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大学新生的专业选择,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不是其真正的优势或兴趣所在。因此,允许学生入校学习一段时间后重新选择专业,就非常重要。这也是国外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我校从2011年开始,冲破种种阻力,实行了自由转专业政策,取消所有转专业的门槛,并且可以多次申请转专业,每学期受理一次。这项政策,深受学生和家长好评。实施这项政策以来,每年约15%左右的学生选择了转化专业。

  [柯炳生]:我校育人工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重视课堂内各种教学活动的同时,也高度重视课堂外的各种活动。通过各种课堂外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责任感。而办理学生代表大会的提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每年的学生代表大会,书记和校长都出席,并且在闭幕式上做讲话,回应学生提出和关心的问题,就育人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交流。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提案,每年都认真办理。而书记校长的接待日活动,不过是其中的环节之一。由于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提案办理工作,学生进行提案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提案的质量也显著提高。学生代表大会的提案,已经不是简单地把学生的意见收集起来,直接转达给学校,而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和论证工作,有的还到其他高校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通过这样的过程,既提高了提案质量,帮助了学校职能部门的工作,也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更加理解了现实中很多问题的复杂性,也强化了民主精神和行使民主权利的水平。

  [柯炳生]:顺便说一句,我校的校长信箱制度,也是独居特色的。我校的校长信箱不是校长个人的信箱,而是学校所有部门公共服务的一个网络大平台,来信和回复,都是公开的。对来信的回复,基本上都是相关部门的事。运行8年来,在促进校园民主、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来信大体可分为三类:投诉、建议、咨询。开始时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而现在投诉下降到20%,而建议上升到50%。这种结构变化,既反映学校工作改进的变化,也反映出学生积极关心学校建言献策主动精神的增强。这对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2015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您分别有哪些感动的事,高兴的事与遗憾的事?对2016有何期待?

[柯炳生]:每一年,发生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中的很多事情,那些令我感动的事情,都是很多的,不胜枚举。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两件比较特殊的事情,那就是今年是我校建校110周年校庆,我们按照热烈、多元、务实、节俭的原则,以学术为主,以学院为主,以校友为主,组织了很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各个年龄层次的校友们踊跃返校,参加各种活动,表现出了浓浓的爱校之情。很多校友为了学校的发展,不仅建言献策,还慷慨解囊,十分令人感动。而刚刚离开校门的最年轻的校友们,也留下了很多真挚的留言,其中有一句让我过目难忘:如果再一次选择,依然是农大!校友们的举动,让我们在校工作的同志们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和欣慰:我们的努力和辛苦,都值了!

  [柯炳生]:过去一年中值得高兴的事,就更多了。而最重要的,就是学校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上,又取得了很多新成绩和新进展。例如,学校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新生的高考分数又有大幅度提高,在国内外比较重要的一些大学排行榜上的地位又有了新的提升,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获得了批准,新图书馆终于走完了6年的审批过程正式开工了……

  [柯炳生]:至于遗憾的事,不尽如意的事,当然也有,但都不是主流,都是前进路上的些许风雨。有信念在,有定力在,各种风雨纷扰就都算不了什么。

  [柯炳生]:2016年,将是双一流建设的一个新的起点。我校将抓住大好机遇,继续深化改革,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扎扎实实,在推进有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奋进前行。我们有信心,更有恒心;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访谈到此结束,谢谢柯校长,也谢谢各位网友。再见!

                                            (摘自2015年12月30日《人民网》)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