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团调研随笔:城镇化的脚步,慢些走;教育之梦,早日圆

时间: 2013/07/23   作者: 研究生处   点击:
    土地,想说爱你不容易

    土地流转后农民将如何生存?农民子女的教育如何得到更好的保障?2013年7月4日——7月9日,来自湖南农业大学新闻传播与教育管理专业博士生曹婷和农村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刘艳斌两名博士前往重庆市石笋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她们走访了居住在江津区朱杨镇、永安镇和永川区何埂镇的16户农民。

    上午11时,正值烈日当空,太阳毒辣辣地舔舐着大地,8名农民工正在太阳底下加紧搅拌着水泥,为修建停车坪忙碌着。我们走向一位年过半百的伯伯,伯伯亲切地和我们交谈,当我们问到城镇化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什么便利时,他苦笑着说:“像我这样的拥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家电减免轮不到我们,只能向拥有农业户口的农民借户口本买家电。我见村干部的次数比见习近平的次数还要少……”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小时候家里穷,没念过什么书,长大后赶上文革四人帮,后来又扛着枪去越南打了4年仗。”

    当我们来到田间和农民们交谈时,在知道我们是博士服务团成员后,她们积极配合我们。“村里没有学校,我的小孩上学只能走路到八九里路外的学校。”正在猕猴桃园修剪、固定枝条的阿姨们纷纷凑上前来说道,“我们的声音能够被上面听到吗?”简单的话语里藏着忧伤,眼神透露出对更好生活的渴望。她们很希望他们的诉求能够被我们带出去,反馈给上级政府,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自在。这难道就是一个个被城市化的例子吗?望着他们日复一日在工地上、田地里,风吹日晒做工养家糊口,我们看了感觉很心酸,为我们的能力有限而懊恼。

    在我们走访中大多数农民反映土地流转的确为他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三大益处:一是由于自己年纪大了,在外务工困难,而在自家门口打工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二是在土地流转后为他们创造了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贴家用;三是使原来大面积荒废的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城镇化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但是有些土地流转后的农民们被迫尴尬的以“城市人”的身份生活。我们不禁思考城镇化能不能真正给农民带来幸福?土地流转、廉租房等等并不能真正的解决他们现实生活上的困难,如何实现可持续性的生存和发展才是农民们更想要的生活。他们不想被农村的山水抛弃,更不想被城市所抛弃。

    城镇化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然而,在城镇化的道路上,我们看重的是数量还是质量?农民们真实的想法和意愿是否能得到最大的实现?谁又来算过这笔城镇化的账呢?

    其实我们朴实的农民是想守着自己土地颐养天年,却为了更好的生活远离家乡。再次回到家乡时,原来的那片土地却没有了昔日的芬芳,甚至不再属于他们……面对城镇化,他们也有被迫的忧伤,看着和自己爸妈一般年纪的叔叔伯伯阿姨们在自己家乡的烈日下为土地流转后的老板打工,心疼这些憨厚老实的“农民工”,我们究竟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衷心希望所有的农民工幸福快乐。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如何让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一方面国家要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凡涉及农业、发改、财政、国土、水力等部门的资金和相应奖补政策要向规模经营项目倾斜,不断改善和优化基础设施条件,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农机补贴等要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相结合,保障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让农民能从土地上获得更多利益。只要土地能合法地流转,农民无论是承包大块土地规模化经营,还是以土地入股获取分红,又或者对流出土地、有创业意愿的农户给予适当小额贷款,为其转业致富提供平台。这些都将直接为其创造利润,从而提高收入。

    外面的世界应该很精彩吧

    简陋的土坯房,阳光穿过屋顶上几个大窟窿肆意地照射进屋里,颤颤巍巍的屋子在烈日下喘息着。一家老小七口刚吃完饭准备收拾,我们走进屋里和他们闲谈起来。3个充满稚气的小孩子趴在被风化了的土墙上探出头来好奇地看着我们。“小朋友,你们几岁了,上学了吗?”我们笑着问到,他们羞涩地点点头。“你们想走出江津到重庆或者大城市去看看吗?”我们继续问道。七岁的小女孩钻进妈妈怀里,看看了妈妈,摇摇头。手拿蒲扇坐在一旁的哥哥腼腆地点了点头:“外面的世界应该很精彩吧?”我们被他们朴实的语言所打动,不禁潸然泪下。

    在我们调查走访中的农民工里,平均年龄45岁以上,有13户农民的子女由于各种原因辍学走上了打工的道路,有两户的子女在读小学,一户的女儿在上大学。他们普遍反映希望孩子们得到好的教育,却苦于村里没有幼儿园、小学等基础教育设施,不管风吹日晒去孩子们都得徒步八九里路去上学。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孩子们也得不到六点起床摸黑去学校。家长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书读、读好书。只要小孩想上学,他们一定会竭尽所能供其念书。“虽然现在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咱们不用出学费,但是小孩在学校的伙食费偏贵,小学中餐每餐3.5元,中学每餐4元。” 面对他们的诉求,我们认真记录着,生怕遗漏了任何细节。

    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我们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第一,确立“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政策理念;第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校舍危房改造,农村及偏远地区校车的普及,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第三,依法治教,加强政府责任。政府要依法行政,按照《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依法保证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将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梦,这也是我们的中国梦。当梦想实现之时,每个人都有书念,每个人都能念好书,每个人都能全面自由地发展。再也没有城乡差别,再也没有资源配置不均衡,再也没有男女入学比例不均等,再也没有基础教育机会不公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