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召开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点建设研讨会
本网讯(商学院 李文涛 周子怡)为推动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点建设,聚焦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创新,2025年6月27日上午,商学院召开了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点建设研讨会。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蓝庆新教授,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传添教授,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曹亮教授,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大学崔日明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受邀出席。学校学科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朱育峰、研究生院副院长欧立军,商学院院长杨亦民、副院长莫鸣等领导出席,学位点全体导师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全体教师参会,会议由杨亦民院长主持。
首先,杨亦民院长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莅的临指导表示了热烈欢迎。他指出,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点作为学校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学科,正处于夯实基础、提升内涵的关键阶段,期待专家为学位点建设“把诊问脉”,助力学科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形成核心竞争力。
随后,学位点负责人胡梅梅教授从建设基础与成效、培养方案设计、未来规划三方面作了专题汇报。学位点于2024年9月正式获批,师资团队中博士占比100%,已构建了“农业贸易与投资”、“数字经济与跨国经营”、“中非经贸合作”三大特色方向。培养方案立足农业院校优势,强调“双导师制”以及“案例+实践”的毕业成果导向,充分体现了学位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理念。
在专家指导环节,与会学者围绕培养方案、方向特色、实践体系等提出了建设性的宝贵建议。蓝庆新教授强调,需进一步区分国家与区域战略表述,将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最新提法融入培养目标,同时还可优化课程模块设计,避免跨方向选课导致资源分散。曹亮教授建议,国际商务研究生培养要淡化学术论文要求,强化案例分析、商业计划书等实践类成果认定。除此之外,还可将政策转化、部门采纳等纳入创新成果体系,并建议弹性学制延长至5年以应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和学习情况。何传添教授分享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出了依托长沙中非经贸平台,联合国际高校打造“双学位+实习”的培养模式。同时,建议学位点加大“双师型”师资引进,提升双语教学覆盖率。崔日明教授指出,课程设置需对标教指委要求,统一学时标准,补充开题答辩、预答辩等环节细节,并建议初期聚焦1-2个优势方向集中建设,待规模扩大后再拓展方向。
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杨亦民院长表示,商学院将全面梳理专家意见,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成立学位点建设专项工作组,对照专家建议修订培养方案,明确聚焦选课原则与实践成果标准;二是加速师资国际化建设,建立企业导师资源库,推进核心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三是深化产教融合,依托学校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拓展留学生的培养与国际培训。杨院长强调,要以“特色立点、实践强点”为原则,将“农商融合”特色转化为学位点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在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形成示范效应。
本次研讨会为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点建设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指导。商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内涵建设,着力培养“懂农业、通商务、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为区域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点击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