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眼中的“严师慈父”———记全国模范教师陈立云教授

时间:2014/12/16 11:19:00  来源:   作者:   点击:

学生眼中的“严师慈父”

———记全国模范教师陈立云教授

  99CCTV-1 新闻联播播出全国模范教师表彰大会的新闻,眼尖的同学们,一眼就发现站在第一排和习近平主席握手的陈立云教授。陈立云教授是我校农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获得者、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是我们学生眼中的学业导师、生活导师、人生导师,也是我们学生眼中可亲可敬的“大家长”。严谨求新的学业导师在学生眼里,65岁的陈教授没有上班和下班时间,也没有节日和假日概念,基本上不在实验室就在办公室,不在试验田里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常说:“水稻生长不过年(节)”。就是本着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他39年如一日候鸟般穿梭于长沙和海南两地,正是这样严谨的科学精神,他创造出39年时间能够选育60个水稻品种的奇迹。

  在科学研究上,陈教授也一直用他创新思维和智慧引领着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学生雷东阳博士说:“陈老师早在多年前就提出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方式和耕作制度将发生重大改变,对杂交水稻的一些农艺性状必然会提出新的要求,他提出要‘拯救杂交水稻’,从那时起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真正做到杂交水稻育种的未雨绸缪,所以业内同行常说陈教授的做法经常被模仿,难以被超越”。

  具有39年教龄的陈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本是信手拈来,可他每次上课前都认真地备课,写讲义,做PPT,他总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动态展现在每一堂课中。对他来说,水稻测产,本是“目测”就能八九不离十,但陈教授每次要用打谷机把它打下来,让称杆子“说话”,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他的每一位学生。细致入微的生活导师在学生眼里,陈教授又是一位心细如尘的“慈父”,学生肖应辉教授清楚地记得10年前他刚留校任教的景象,他说:“当时一家三口只能挤住在几十平米的小房子里,陈教授几次来到我的住处,仔细帮我盘算家具的摆放,力争最小的空间能得到最大的利用”。

  学生唐文邦教授从94年跟陈老师做本科论文开始,到今年已有20个年头了,他感慨道:“毫不夸张地说,我自己总感觉在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陈老师对我比对他亲生儿子还好。我记得有两次住院,陈老师都亲自来看我,找医生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令我十分感动。这也难怪,陈老师60大寿的时候,天南地北的‘儿女们’不顾工作生活的繁忙,都要亲自来祝寿”。高瞻远瞩的人生导师陈教授要求自己培育的学生都有“私人定制”的人生规划,比如他培养的5个留校的博士生,他都要求出去做博士后,避免“近亲繁殖”,实现“知识杂交”。在陈教授的精心培养下,打造出了一支令人羡慕的水稻育种“梦之队”。他的博士研究生唐文邦、肖应辉、雷东阳、邓化冰、张桂莲、熊伟、唐浩都成为业内同行的佼佼者。

  雷东阳回忆说:“陈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做他的学生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饿。当初两年脱产的中国农大博士后工作是非常枯燥的,我几次都想退缩,要不是陈老师耐心开导和鼓励,我也不可能这么早就能评上副教授。我出生农村,家境贫寒,要不是有陈老师这么高瞻远瞩的人生导师,时时为我们掌舵,我职业生涯发展也不可能这么顺畅”。

  “陈老师的梦想,是培养一个产量高、米质好、抗病又抗倒的水稻品种来造福农业,在他的耳濡目染下,这同样成为我的人生目标,将来我会更进一步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唐文邦感慨地说,“今后对我的研究生,也要像陈老师一样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为人师表”。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在学生们眼中,陈立云教授正是如此,如今他桃李芬芳,那些他 教导的年轻才俊们将带着陈教授的谆谆教诲继续扬 帆远航……

                                             (摘自湖南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2014年12月16日,通讯员旷浩源)

 

 

点击下载文件: